浅谈国家“限电限产”政策,对于制药装备转型升级的影响
近来,国内多地出现“拉闸限电”现象,工业用电领域尤为集中,这对制造行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。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,我们国家经济由改革开放前(1978年)GDP排在世界经济体中第15位左右,到30多年后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GDP排名第二,制造业起了巨大的作用。制药装备行业作为制造业中的一个细分行业,在改革开放的这40年中,由只能生产简单中成药设备,到可以生产固体制剂、液体制剂、气雾剂等全部设备,并在世界制药装备行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翰林航宇公司作为制药装备行业中的一员,关于限电政策影响行业和企业转型升级有一些思考。
在“新冠”疫情前,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。前期高速增长带来的高污染、高能耗、低效益、低水平和产能过剩等问题,都在有条不紊的改进。我们国家人口多,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,创造了大量的需求,以制药装备为例,在1998年第一次GMP改造期间,我们国家一年的硬胶囊充填机需求是2000多台,压片机需求是4000多台。而同时期制药行业第一大国美国的需求只有200-300台,第二人口大国印度的需求是300-400台。
我们行业的发展和国家大的经济发展情况一样,前期也是低水平、重复低效益生产、产能过剩,现在趋向于转型升级。国际上制药装备行业有相同的发展过程,上世纪90年代,是欧洲制药装备生产企业的黄金时期,意大利博洛尼亚市是包装机生产的主要地区,有120多家世界级包装机械公司,经过大约30年的高质量发展,到2010年,当地只剩下了不到20家世界级包装机公司。其中产生了世界著名的IMA公司,它和德国的FETTE公司、UHLMANN公司一样,是国际高端制药装备的领头企业。而我国目前的制药装备行业,有1000多家药机企业,正如当年的意大利包装机,也要走向去产能、高质量发展的道路。
在“新冠”疫情后,国际供应链断裂,全球订单涌向中国,其中很多都是低水平、高能耗的需求。目前国内的生产模式还是以粗放型为主,就是在订单来了之后加快生产,产能不够就加大投资购买设备、扩大厂房、增加劳动投入,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来增加产量。而这种模式消耗高、成本高,但质量难以提高,而且依赖于外部因素。如果订单量突然减少,就会造成供需不平衡,给企业和行业造成风险。这种看似繁荣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。
针对当前医药装备行业和国际竞争环境,中小企业举步维艰,既面临难以满足交付的状况,又面临承担增扩产能带来的不确定因素。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。摆脱困境的唯一方式就是脱胎换骨,积极改革创新,积极参与国际竞争。在国际竞争中要保持好品牌和产品的定位。关键是要企业练内功,向质量要效益,向管理要发展,实行精益化化组织形式,做好数量与质量的协调。
随着人口老龄化,适龄劳动力减少,人均生活水平提高,劳动人员对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的需求提高,和环境保护需求的提高,这些都给生产企业增加了有形和无形的成本。订单越来越多,制造成本也在增加,制造商利润越来越薄,这已经是制造业的普遍现象。现在很多企业还是只考虑快生产、多生产,这次的限电政策也是给企业敲响了警钟,低水平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合现在的大环境。
限电从短期来看,固然是对于生产活动有一定影响,尤其是传统落后产能,但是长期来看还是有利的。当前的高能耗、重污染企业,多数集中在低端加工制造行业,这种以牺牲环境的方式换取低廉加工费的粗放发展模式,显然将被历史淘汰。未来,我国将逐步探索向全球产业链、价值链更加上游的环节进军,经济结构转型是大势所趋。淘汰低端产能,重点发展以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先进科技产能,将会是未来我国经济的重点。
企业应该顺应潮流,向积极方向转变。我们已做好准备。近年来翰林航宇一直致力于设计、研发和生产高质量的制药设备,关注智能制造、节能减排。例如原压片机产量30-40万片/小时,现压片机产量可达到70-80万片/小时。我们还开发了微量充填技术和5G+远程运维AR技术等,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引领发展。
中国已经成为了制药装备需求量较大的市场之一,“带量采购”、“一致性评价”等政策使制药企业进行了整合,药品生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,国际高端制药装备品牌近些年不断入驻中国地区,高端设备销量持续增长,也说明了我国制药装备行业正在向高质量、高端化发展。
我们会坚定信心、保持定力、技术创新,把制药装备企业做实做强做优,推动制药装备行业高质量发展。这样在潮水退潮时一定会涌现出更多像翰林这样优秀的企业,和行业内其他优秀的企业一样为行业和健康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。